2008年9月30日 星期二

7-4-15 (十五) 聚集法

  對於要記一長串的資料,可以用聚集法( chunking )來幫助記憶,就是將一長串的資料,分成幾組來記憶 。

7-4-14 (十四) 諧音法

  是利用相似的語音來幫助記憶。如 1789 年,用「一吃八、九碗」來幫助記憶。

7-4-13 (十三) 關聯法

      把要記憶的材料,設法找出它們之間的關聯,將有利於記憶。

7-4-12 (十二) 故事法

  利用故事的前後連貫性,以及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有助於記憶。因此,把要記憶的重要材料編成故事劇情,可以有助於記憶。

7-4-11 (十一) 歸類法

  將一些繁雜的事物,依照某一法則歸類,將有助於記憶。如圖書館將龐雜的圖書資料加以系統歸類,可以快速找到需要的書籍資料。

7-4-10 (十) 關鍵字記憶法

  關鍵字記憶法( key-word-method ),是指利用心象聯想的方式,來協助記憶。例如:英文字 fat 用諧音「肥的」來有助記得「肥胖」的意義。

7-4-9 (九) 讀書記憶法

  Morgan 和 Deese(1969) 曾經提出有效讀書的技術,包括以下五個步驟:綜覽( survey )、質疑( question )、閱讀( read )背誦( rehearsal )和複習( review )。又稱為 SQ3R 法。
  也就是,先綜覽全文的目錄等概要,建立大略的概念,再對文中的內容提出質疑,接下來仔細閱讀做上記號,再就是背誦和複習。

7-4-8 (八) 韻語口訣記憶法

  將所要記憶的材料編成節奏韻律的詩歌、歌曲或口訣,對於增進記憶頗有幫助。

7-4-7 (七) 軌跡記憶法

  是屬於記憶術( mnemonic )的方法之一,這種方式是利用心象( image )來幫助記憶。將要記憶的內容,與有特定空間順序的事物,逐一聯想在一起。由於個人對於這些有特殊空間順序,通常會牢記在心,因此個人在回憶時,就能逐一 想起與這些固定空間順序是有關事物。

7-4-6 (六) 聯想

    將所要記憶的材料與相關的資料聯想在一起,有時可以有助於記憶。

7-4-5 (五) 利用檢核表

  所謂檢核表( check list )是指將所要記憶的材料,全部條列在一張清單上,將已經處理過的項目做記號,這樣就可以有助於繁雜工作的記憶。

7-4-4 (四) 充分了解學習材料的涵義

  學習者充分了解所要學習材料的意義,越容易久記不忘。學習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硬記或機械式記憶,通常很容易忘記。

7-4-3 (三) 減少干擾

  各種刺激都會干擾記憶,不論學習任何事物,個人應聚精會神,不可分心。讀書環境整潔、安靜、單純。記憶某些材料之後,不要再去從事任何活動,最好直接去睡覺或休息。
  記憶的材料愈相似,干擾就越大,也就越容易忘記,因此,對於要記憶的材料應避免性質相近的安排在一起。

7-4-2 (二) 善用練習方式

7-4-1 (一) 過度學習

  過度學習( overlearning )係指個人在學習過程中,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加,到達完全學會之後,再繼續加強練習或複誦,進而達到滾瓜爛熟的地步,就能減少遺忘的發生。

7-3-2-3 動機性遺忘與機體性因素



7-3-2-2 編碼不當與檢索困難



7-3-2-1 消逝論與干擾論



7-3-1-2 有意義材料較不易遺忘

7-3-1-1 遺忘曲線


  最早對遺忘做科學性研究的,首推艾賓豪斯( Hermann Ebbinghaus ),他在 1885 年發表一系列有關記憶與遺忘的研究。他以無意義音節為材料讓受試者來學習,並把遺忘情形記錄下來,形成實驗結束後一個小時快速下降,後來逐漸平緩的「遺忘 曲線」( forgetting curve )。

7-2b-3 (三) 節省法

7-2b-2 (二) 再認法

7-2b-1 (一) 回憶法

7-1-3-3 學習材料的組織與記憶









7-1-3-2 影響長期記憶的因素





7-1-3-1 何謂長期記憶?準確嗎?

7-1-2-5 全現心像

  有些人能將所看到的一切事物,完全正確地記憶下來,這種過目不忘的能力,稱為「全現心像」( eidetic image )。又稱為「攝影記憶」。

7-1-2-4 記憶容量

  是指個人對於彼此無關的事物僅一次呈現後,所能記得的總數量,也稱之為「記憶廣度」。一般短期記憶所能記得新事物的數量,大約是 7 ± 2 件,也就是 5-9 件。

7-1-2-3 運作記憶

7-1-2-2 短期記憶的持續時間

7-1-1-3 餘音記憶與影像記憶

  實驗顯示,由聽覺器官所收錄的訊息,大約可以維持 10 秒鐘,這種記憶稱為
「餘音記憶」。
  由視覺器官所收錄的訊息,大約只能持續 0.25 秒鐘,這種記憶稱為影像記憶。

7-1-1-2 記憶廣度

  是指個人對於彼此無關的事物僅一次呈現後,所能記得的總數量。如:看到一串的數字或字母,所能記得的最高數量。一般視覺感官記憶的數量,大約是 7 ± 2 個字母。

7-1-2-1 何謂短期記憶

7-1-1-1 感官記憶

   感官記憶( sensory memory )是指個體經由身體各種感覺器官,接收到外界刺激時,僅能短暫記得這些刺激。這種記憶又稱感官收錄。這種記憶停留時間極為短暫,稍不留意,就瞬間消逝。如開車經過的街景,稍縱即逝。

7-0-3 記憶的定義

   是指個人經由身體感覺器官,接收外界各種訊息後,保存訊息的心理現象。

7-0-2 沒有記憶會怎麼樣?

  沒有記憶力,除了本能反應外就沒有學習任何事物的能力,也就沒有基本智能,因此也沒有處理生活中問題的能力。如果是後天的失憶症,則會失去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7-0-1 記憶重要嗎?

  不論是行為主義認為學習是刺激反應的聯結歷程,或是認知心理學所認為是學習是一個認知的歷程,可以說學習和記憶或遺忘都有密切的關係。沒有記憶就無法確定學習是否產生。所以,記憶是人類學習各種行為的重要基礎。
  每一個人藉由記憶,才能接收訊息,並且進行思考、理解、判斷,以及處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根據過去的經驗記憶,也才能準備與計劃未來。所以記憶非常重要。

2008年9月29日 星期一

6-4-2 方位學習實驗

  美國心理學家托爾曼( Edward C. Tolman, 1986-1959 )認為:古典制約學習與操作制約學習都與個體的期望有關。也就是說,學習是經由認知,而非經由刺激與反應的聯結歷程。

  
托爾曼和他的同事於 1946 年進行老鼠跑迷津( maze )尋找食物的學習實驗,結果發現老鼠經由練習的經驗後,已經在心理上產生「認知圖」而獲得學習,換言之,學習是一個認知的過程。

6-4-1 領悟學習實驗



6-3-1 觀察學習



6-2-6-1 操作制約學習的應用







6-2-4-1 操作制約學習現象與原理(二)



6-2-3-1 操作制約學習現象與原理(一)









6-2-2-2 操作制約學習







6-2-2-1 史金納與其操作制約學習實驗

史金納這個人

  史金納( Burrhus F. Skinner, 1904-1990 )是美國著名的行為主義大師。他設計一個實驗箱,用來研究老鼠的學習行為,稱為史金納箱,根據實驗結果,他提出操作制約學習理論。

用老鼠做的學習實驗

  史金納設計的史金納箱中,牆壁上裝有擴音器、燈、活動踏板;地面可以通電。箱子外有置放食物的漏斗,並由一根管子通於箱內。

  實驗之前,先控制老鼠的飲食,使處於飢餓狀態,然後將老鼠放於箱內。老鼠為了找尋食物,在箱內不停穿梭,實驗者利用聲音引發老鼠在找尋食物過程中,踩到踏板,而在食物槽中找到一粒食物丸。經過幾次得到食物後,引發老鼠不斷主動去踩踏板以取得食物的行為。


6-2-1-2 三個學習律

6-2-1-1 桑代克與其迷籠實驗

桑代克這個人
  桑代克( Edward L. Thorndike, 1874-1949 )是美國動物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創始者,他於 1913 年以貓的迷籠實驗,研究貓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出嘗試錯誤學習的觀念,並提出學習三定律。

嘗試錯誤學習
  桑代克把一隻飢餓的貓關入迷籠,貓可以看見外面的食物,但籠門關閉無法出來,如果貓拉到繩索或踩到踏板,就可以打開籠門取得食物。貓經過一連串混亂與不安的動作後,逐漸減少錯誤的動作,而學會拉動繩子或踩動踏板以走出籠子取得食物。
  這種錯誤行為因為不斷嘗試而減少,終而完全消失的學習過程,稱之為「嘗試錯誤學習」。

6-1-4-1 古典制約學習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