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1日 星期二

好站推薦

  國內【相關系所】


 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

 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

 中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

 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所

 東吳大學心理學系、所

 中原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

 政治作戰學校心理學系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心理所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

 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所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

 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

 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

 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

 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

  國內【機構與組織】


 台灣心理學會(TPA)
 台灣臨床心理學會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
 台灣心理治療學會
 中國測驗學會(CAPT)
 中國輔導學會(CGA)
 心靈園地
 台灣精神醫學會
 中華民國社區諮商學會
 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RCPET)

  國內【相關網站】


 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
 台灣精神醫學網
 心理健康諮詢網
 張老師全球資訊網
 愛智客心理網
 心理諮商網路學院
 國家考試資訊(考選部)

  國外【機構與組織】


 美國心理學會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
 美國心理分析協會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美國諮商協會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siation(ACA)
 認知科學研究中心 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Cognitive Science(IRCS)
 香港心理衛生會
 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AP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AERA)
 Society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SESP)
 Society for Police and Criminal Psychology

  國外【相關網站】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Psychology.net
 Psych Web
 Psychology.com
 Psyc Site – Internet Resource for The Science if Psychology
 Psychwatch.Com – Online Resource for Professionals in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COGENT –A graphical environment for cognitive modelling
 Psychonomic Society
 Psychology Press
 Brain Connection
 Women In Psychology
 Today in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
 CogLab – Cognitive Psychology Online Laboratory
 Social Psychology Network
 Psychology Information Online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Hong Kong University
 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美國西北大學心理學系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美國賓州大學心理學系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英國約克大學心理學系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York, UK
 德國波昂大學心理學系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at Bonn University, Germany
 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系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tanford University
 英國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系Department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Oxford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UCLA
 Psychology Department, UC Berkeley

  國外【期刊】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
 History of Psychology
 Journal on Methodology and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Child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ind and Behavior
 Journal of Psychoeducational Assessment
 Perception Online
 Psychology, Culture, and Evolution
 Science Magazine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Applied Neuropsychology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6-4-5-3 領導的技巧

 ■ 領導的技巧
  1.有效溝通;2.要有遠見;3.果斷有膽識;4.用人唯才;
  5.高風亮節;6.分層負責;7.賞罰分明;8.關懷體恤部屬;
  9.以身作則;10.自我充實;11.自我反省;12.目標明確;
  13.為團體人員謀福利。

16-4-5-2 領袖人物的產生

 ■ 領袖人物的產生
 1.偉人論
  認為領導者具有超人的能力。
 2.情境論
  認為領導者是由情境因素所造成的。
 3.互動論
  認為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互相影響而產生。

16-4-4 去個人化與匿名效果

去個人化與匿名效果
  去個人化
   個人在團體中受到群眾的影響,失去自己原有的個性,表現出與團體成員
   一致的行為,這種現象稱為「去個人化」。


   匿名效果
   群眾在團體中容易覺得自己言行不會被人發現,這種現象稱為「匿名效果」。
   當群眾越多時,個人就越容易認為自己不為人知,所以就更容易宣洩自己的
   衝動。

16-4-3-4 腦力激盪法

16-4-3-3 團體思考

團體思考
 團體事務經由所有團員集思廣益來作決定,稱為「團體思考」。

16-4-3-2 團體極化

團體極化
   許多社會心理的研究發現,團體所作的決定往往不是趨於中庸,而是趨於
 極端,這種現象稱為「團體極化」。
   假設多數人傾向激進,則他們容易做出冒險的決定,稱為「冒險偏移」;
  之,假設大多數人傾向於保守,則容易做出謹慎的決定,稱為「謹慎偏移」。

16-4-3-1 何謂團體決策?

何謂團體決策?
 凡團體性的事務,經由團體中多數成員共同做成的決定,稱為「團體決策」。
 團體決策最容易出現「團體極化」與「團體思考」兩類現象。

16-4-2-1 團體對個人行為影響

社會助長作用
 個人在群眾場合所表現的行為,與個人獨自一人時並不相同。個人在他人
 出現時,表現出異於平常行為的心理現象,稱為「社會助長作用」。

社會性偷懶
 在需要多人通力合作的情境下,個人的行為表現比獨自一人時差,這種現象
 稱為「社會性偷懶」,或稱為「社會閒散」。

16-3-3-3-1 攻擊與暴力行為的原因

攻擊與暴力行為的原因
1.生理因素
 許多犯罪心理學家認為,攻擊與暴力和個人的基因、賀爾蒙以及大腦損傷
 有連帶關係。
2.攻擊來自挫折
 心理學有一種「挫折攻擊假說」,認為挫折是產生攻擊行為的導火線。
 甚至有時會以第三者為攻擊對象,也就是尋找替罪羔羊。
3.攻擊與暴力來自社會學習
 人類行為大都來自學習,攻擊也不例外,根據社會學習理論,個人觀察他人
 的攻擊行為,會助長自己的攻擊行為。

16-3-3-2 旁觀者效應

旁觀者效應
  在急難現場的人愈多,伸出援手的人可能愈少,這是由於
 「責任分散」所導致的現象,稱為旁觀者效應。

16-3-3-1 影響助人行為的重要因素

影響助人行為的重要因素
 1.遺傳基因;
 2.社會學習;
 3.大眾傳播;
 4.過去的生活經驗;
 5.宗教信仰。

16-3-2-1 從眾、順從與服從

(一)從眾
   是指個人在社會壓力下,棄守己見,而與團體成員表現相同的行為。
(二)順從
    是指個人在社會壓力之下,為了自身利益或避免受到懲罰,而屈從於
    他人的行為。
(三)服從
   是指擁有權力者,以權威命令他人完全遵從,如有不從則加以處罰。
   服從是順從的特例。

16-3-1 態度的形成與改變

  (一)何謂態度?
  

     態度是指個人對人、事、物的思想(認知)與判斷(情感),所產生的一種
     相當持久的行為傾向。

16-2-2-2 愛情的強弱與時間的關係

16-2-2-1 愛情三角論

16-2-1 人際吸引

  ■ 人際吸引
  
何謂人際吸引?
   人與人之間彼此互相欣賞、愛慕與關懷的心理好感,稱為人際吸引。

16-1-4-3 消除偏見的方法

  ■ 消除偏見的方法
  
1.直接接觸
   彼此透過接觸的機會,增加溝通和相互了解,而降低偏見。
   2.包容對方
   透過教育方式,培養人們以愛代替仇恨,以尊重代替敵對,來消除偏見。
   3.打破團體間界限
   讓各個團體成員間能夠分工合作,制定法律保護弱勢,或鼓勵通婚,
   統一語言等都可有助減少彼此誤會。

16-1-4-2 產生偏見的原因

  ■ 產生偏見的原因
  
1.團體內衝突
   團體成員間,有時為了爭取工作機會或掠取有限資源,產生劇烈衝突和競爭。
   2.團體間壁壘分明
   每一個人對其所處的團體,常有濃厚感情,彼此擁有共同信念,將這個團體
   視為我們的團體,也就是「內團體」,而把其他的團體視為「外團體」,形成
   界線,並缺乏好感。
   3.社會學習
   一般人從兒童時期開始,學習父母、教師、朋友與其他成人的行為,或經由
   傳播媒體的傳播內容,而對特定對象形成偏見。
   4.刻板印象
   個人對某些特定對象,在認知上深信對方擁有某些特質,這種刻板印象往往
   因為價值或期望的差異,而造成偏見。

16-1-4-1 何謂偏見?

  ■ 何謂偏見?
  
偏見是指對某些人、事、物所持有的負面態度,通常以種族、性別
   、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偏見居多。

16-1-3-5 歸因的誤差

 ■ 歸因歷程
   歸因的誤差
   1.當事人與觀察者的誤差
    當事人傾向於將自己的行為歸因於情境;觀察者則傾向於將當事人的
    行為歸因於當事人本身的因素,這種現象稱之為「基本歸因誤差」。
   2.心理防衛歸因誤差
    旁觀者對他人不幸的遭遇傾向於作內在歸因,因為如果作外在歸因,
    則該不幸也有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這種因心理防衛而造成的偏差稱
    之。
   3.自我歸因偏差
    個人將成功歸因於自己,而將失敗歸因於情境的現象。
   4.文化背景與歸因
    不同文化背景會造成歸因的差別。如西方人強調個人主義,獨立自主,
    較少將個人行為表現歸因於情境因素;東方人強調服從與團體榮譽,
    比較少把個人行為表現歸因於個人因素。

16-1-3-4 成功與失敗的歸因

16-1-3-3 凱利的歸因論

16-1-3-2 二、內在與外在歸因

16-1-3-1 一、何謂歸因?

歸因歷程
  一、 何謂歸因?
  
   個人對自己或別人行為發生的原因,所作的推論或解釋,
      稱之為歸因。

16-1-2-8 六、月暈效應

印象的形成的因素
  六、月暈效應
  
   是指個人會以對他人的第一印象,產生以偏蓋全的心理現象。

16-1-2-7 五、初始效應

印象的形成的因素
   五、初始效應
  
   指自己對他人的全部印象,先接受到對方資訊的部分影響較大,
      後來接受到對方資訊的部分影響小,這種先入為主的心理現象。

16-1-2-6 四、個人因素

印象的形成的因素
  四、個人因素
  
   個人的態度、價值觀、情緒、智力、宗教信仰等,都會
      影響自己對別人的印象。

16-1-2-5 三、情境因素

印象的形成的因素
   三、情境因素
  
   個人對他人的印象頗受當時情境的影響。

16-1-2-4 二、刻板印象

印象的形成的因素
 刻板印象是個人對特定的人、事、物,存有根深蒂固或牢不可破的觀念。
 包括有三類:
  1.性別刻板印象
  2.種族刻板印象
  3.職業刻板印象

16-1-2-3 一、對方相貌

印象的形成的因素
   一、對方的相貌
  
   一般人常從對方的相貌特徵,形成第一印象。相貌英俊或嬌美者容易
      形成好印象。

16-1-1 何謂社會知覺

何謂社會知覺?
   社會知覺係指個人對人、事、物的認識、了解或判斷。

16-0 前言

  人是社會的動物,不能離群而索居,從出生後,他的生存就一直仰賴社會的其他成員。尤其在現今社會變遷快速,資訊與交通便捷,個人的行為常受到他人的影 響,同時也隨時影響其他人。所以有關群體的心理,也就是社會心理成為現代心理學的重要學門。它的主要內容涵蓋了:社會知覺、人際關係、社會影響及團體影響 等方面。

15-8 心理治療的發展趨勢

※ 心理治療的發展趨勢
 
  早期心理治療方法

     古代人大都相信心理失常者係來自鬼魔附身,因此多採宗教儀式驅趕或採鞭打、 焚燒
    、監禁等殘酷手段來對付患者。

     西元 1792 年,法國人俾尼爾 (P. Pinel) 倡議以愛心取代監禁,並鼓吹預防勝於治療。

  心理治療的新趨勢
 
     心理醫院功能式微
       長期住院患者在離開醫院後,大都難以適應外在社會環境。故自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先進國家許多大型醫院逐漸轉型,如僅提供門診而不辦理住院。

     社區心理衛生運動興起
       社區心理健康運動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運動,自 1960 年代逐漸風行;它強調
      心理失常患者,應由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先行診治,病情嚴重者再轉至大型醫院。

     重視患者追蹤服務工作
       心理失常患者門診或出院之後,可能需持續服藥或繼續接受諮商輔導,才能產生治療
      效果。故社工人員應採家庭訪視,進行長期追蹤 (follow-up) 工作,提供有益資 訊,
      鼓勵患者繼續接受心理治療,並敦促社區居民共同協助。

     心理治療專業人員組成工作團隊
       一般精神科醫院或社區心理健康中心,其從業人員應包括: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學家
      、心理諮商師、以及社會工作人員,共同研討治療對策,方能收到最大治療效 果。

15-7-5 溝通分析法









15-7-4 存在治療法與意義治療法







15-7-3 現實治療法







15-7-2 完形治療法









15-6-3-4 其他常用的行為治療法

※ 常用的行為治療法
  
   ( 三 ) 代幣法 (token economy)
       是指當案主表現適當行為時,就給予代幣,當案主累積一定數量時,可向治療師
        換取自己想要的 東西 ( 如口香糖、餅乾、玩具等 ) ,或換取特殊權利 ( 如住到舒適
        房間、或假日外出等 ) 。

   ( 四 ) 隔離法 (time out)
       是指將行為偏差的案主,暫時與他人隔離,使其產生不愉快的經驗,藉以減弱或
        消除其偏差行為。

   ( 五 ) 刺激飽足法 (stimulus satiation)
       係對案主提供許多其所需要事物,使其對過多增強物失去吸引力,進而改正其偏
        差行為。

   ( 六 ) 洪水法 (flooding)
       是指對案主呈現其最感到恐懼的刺激,藉以降低其對恐懼事物的敏感度。

   ( 七 ) 爆炸法 (explosive method)
       是指在案主沒有心理準備的前提下,突然呈現其最恐懼的刺激,而當案主能克服
        這個刺激之後, 對恐懼刺激的敏感程度自然降低。

   ( 八 ) 社會技巧和自我肯定訓練 (social skill & self-assertive training)
       社會技巧訓練係以教導和訓練方法,協助案主學習人際溝通與社交技巧,以建立
        良好人際關係。自我肯定訓練則旨在增進個人果敢、自在及果斷行為。

   ( 九 ) 行為契約法 (behavioral contracting)

       是由治療師與案主協商,將案主預期達成的新行為當作目標,彼此簽訂契約,並
        依是否達成契約 規定給予獎勵處罰,藉以達到治療案主不適應行為之效果。

   ( 十 ) 自我管理 (self-management)
        是由治療師協助案主,自動自發地自我約束,管理不良適應行為,進而收到治療
        效果。

   ( 十一 ) 生理回饋法 (biofeedback technique)
        是利用儀器傳達生理功能訊息,增進案主控制生理活動歷程之行為治療法;如常
        使用肌電儀 (electromyography, 簡稱 EMG) ,該儀器可測量生理訊息轉換為聲音訊
        號,使案主知道自己生理緊 張情形,可利用轉移注意力、打坐冥思等方法來作放
        鬆。

15-6-3-2 嫌惡治療法

※ 常用的行為治療法  
 

  ( 二 ) 嫌惡治療法 (aversive therapy)
    此係利用使案主厭惡的刺激作為非制約
    刺激,進行古典制 約,來改變案主不良
    適應行為的治療法。此法適用於酗 酒、
    藥物濫用、口吃、抽菸、偷竊、過度肥
    胖等。

    如圖 15-6 所示。

15-6-3-1 系統減敏感法

※ 常用的行為治療法
  

   ( 一 ) 系統減敏感法 (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係歐爾培 (Wolpe, 1958) 所倡;此法乃係利用反制約 (counter conditioning) 與交互抑制
      (reciprocal inhibition) 的原理, 使案主的恐懼或焦慮等異常行為,逐漸改變成正常行
      為。治療者實施系統減敏感法時,常採以下步驟:
        1. 協助案主確定焦慮階層
         所謂焦慮階層 (anxiety hierarchy) ,是指案主面對各特定事物,而引發不同程
         度的焦慮。案主將自己對某一刺激引起的 焦慮,由最輕微依序排至最嚴重程
         度,而每一焦慮事物屬於一個階層。
        2. 對案主實施放鬆訓練
         藉由身心放鬆訓練,如瑜珈、坐禪、肌肉鬆弛訓練 (muscle relaxation training)
         等,幫助案主身心放鬆克服焦慮。
        3. 身體放鬆時,想像焦慮的事項
         當案主身體完全放鬆,讓案主從最低焦慮階層事項開始想像,重複進行 至對
         該焦慮事項不再敏感,依此循序漸進,至對所有焦慮階層事項都不 再敏感為
         止。

15-6-2-3 行為治療的目標與程序

※ 行為治療法
 
  
行為治療的目標與程序

      行為治療的目標
        1. 協助案主改變不良適應行為。
        2. 教導案主對各種問題,做正確的決定。
        3. 強化案主良好的適應行為,以防止不良適應行為發生。

      行為治療的程序
        1. 由案主陳述自己的不良適應行為。
        2. 由案主明確指出,不良適應行為發生的時間及相關的人、事、地、 物。
        3. 對案主希望達成的行為,建立基準線。
        4. 安排適於表現良好行為的情境。
        5. 提供適宜的增強物,增強所期望的行為。
        6. 記錄與評估行為改變的情形。

15-6-2-2 不良適應行為

※ 行為治療法
 
  
不良適應行為
    史金納 (Skinner, 1953) 主張:個人不適應行為 (maladaptive behavior) 是從生活經驗中學習
     而來;他將不適應行為歸納為以下十類:

      1. 濫用藥物、酗酒。
      2. 過分衝動、固執和焦慮不安。
      3. 過分壓抑自己,造成沮喪、恐懼及歇斯底里。
      4. 忽視現實環境,惹來他人的批評、攻擊和報復。
      5. 自我誇大或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
      6. 自責、自卑及自我傷害。
      7. 偷竊、恐嚇與暴力等犯罪行為。
      8. 缺乏溝通及社交技巧的能力。
      9. 做事不負責任。
      10. 優柔寡斷,缺乏自信。

15-6-2-1 對人性的假設

※ 行為治療法
 
    對人性的假設
     
1. 人性非善亦非惡,人有表現各種行為的潛力。
      2. 人能了解與控制自己的行為。
      3. 人有能力學習新的行為。
      4. 人可以改變自己的行為,能影響別人,也受他人行為的影 響。
      5. 人類的各種行為,都是由生活經驗中學來的。
      6. 任何行為可經由反學習的歷程來改變。
      7. 個人的行為在不同時空、不同情境下會改變。
      8. 不良適應行為也是由學習而來,也可以利用學習原理給予 調整或改變。

15-5-5 團體治療法

※ 團體治療法
 
   所謂團體治療 (group therapy) ,係指多名案主在一個團體中,由治療 師引導案主相互激勵、
   互相觀摩學習的方式,達成改正自己偏差行為 的一種治療方法。

   團體心理治療師的職責
    
篩選合適的案主
     訂定治療的目標 n 引導和維持團體治療過程順利進行
     防範案主免受心理打擊
     運用各種技巧營造和諧氣氛,促進成員向心力與凝聚力

  ■ 團體心理治療法的優點
     1. 案主在治療過程中,察覺到別人也有同樣的困擾問題,其心理壓力會 因而減輕。
     2. 案主從其他成員的行為、思想,領悟到他們產生心理困擾的原因,作 為改正自己問題
     的借鏡。
     3. 案主在團體治療中,學習與他人相處之道。
     4. 適用於需要別人支持的案主,例如:酗酒者和濫用藥物者。

15-5-4-1 認知治療法



















15-5-3-1 案主人心治療法



15-5-2 新心理分析治療法



15-5-1-1 心理分析治療法



15-2 心理治療的定義與主要取向

   心理治療 (psychotherapy) 的定義
    
係指由受過心理學專業訓練的人員,採臨床心理學的方法,來診斷與治療心理異常者
    之技術。


   心理治療的四大主要取向
     領悟治療 (insight therapy)
     行為治療 (behavior therapy)
     折衷取向治療 (eclectic orientation therapy)
     生理治療

15-1 人為甚麼要接受心理治療?

2008年11月10日 星期一

14-11-2 性心理異常

※ 性心理異常 (psychosexual disorder)
  是指個體在性行為表現上,明顯與正常人不同。
   性變態 (paraphilias)
   係指個人不經由正常的性行為,來尋求性滿足;患者係以某些事物、情境、或儀式,就能獲得
   性興奮。
     暴露症 (exhibitionism)

       俗稱暴露狂,患者喜歡在異性面前暴露自己性器官,其目的在使異性產生驚嚇,從而獲
      得性滿足。
     戀物癖 (fetishism)
       患者喜歡蒐集異性有關性方面的物品,如內衣褲,利用吻、嗅、接觸、或玩弄等方式,
      從而獲得性滿足。
     異裝症 (transvestic festishism)
       患者喜歡穿著異性服裝,從而獲得性興奮與滿足。
     偷窺症 (voyeurism)
       患者藉窺視異性脫衣、洗澡、或性交,從而獲得性興奮與滿足。
     性虐待症 (sexual sadism)
       患者藉施加身心痛苦於性伴侶,藉此來獲得性興奮與滿足。
     性被虐待症 (sexual masochism)
       患者從身心被異性虐待的過程中,獲得性興奮與滿足;另亦可能利用想像被虐待,來獲
      得性滿足。
     戀童症 (pedophillia)
       患者專以強暴或誘姦孩童,從中獲得性滿足。有時患者要求孩童玩弄其性器官,或撫弄
      兒童的性器官。
     戀獸症 (zoophilia)
       患者以禽獸作為愛撫或發洩性慾的對象,其產生原因尚無稽可考,或可能來自童年與異
      性相處之不愉快經 驗。
     摸擦症 (frotteurism)
       患者常在擁擠的人群中,觸摸或摩擦異性胸部,藉以得到性滿足。

   亂倫
     係指與近親發生性關係,這是違反人倫的一種性行為,多發生於父女或繼父女之間。

   強暴 (rape)
     是指以威脅或強制手段,迫使異性接受性行為,強暴者多為社會地位低微者, 25 歲以下
    居多。另 有利用約會時施暴的約會強暴,或因同儕教唆或種族歧視而集體施暴的集體強
    暴 (gang rape) 。